1
解决卡脖子问题
3月7日,根据北京日报消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主任医师、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秘书长敖虎山呼吁,鼓励医生参加科技创新工作,解决我国高端医疗设备和器械领域的卡脖子问题。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国药集团国药控股董事长于清明也表示,虽然近10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长足发展,在中低端领域占据明显优势,但是在高端医疗器械产品、核心部件、关键技术上存在明显的瓶颈。
于清明指出,要协同产业链上下游推进关键技术、急需产品和整机设备的攻关,实现医疗器械产业集群的高质量发展。重点发展体外生命支持系统(ECMO)、呼吸支持系统、生物防护装备、智慧康复诊疗设备等。
敖虎山也表示,我国呼吸机的核心元器件依赖进口,ECMO更是完全依赖进口,整机和核心器件被发达国家垄断。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蛋糕大,但80%的高端医疗设备市场份额被欧美等跨国公司占据。
疫情再次凸显了我国高端医疗设备和器械制造业长期国产化程度低、科技创新跟不上的局面,不仅要支出更多医疗费用,也不利于健康中国和科技强国战略。
2
销售或许不再是核心竞争力
要解决医疗器械行业的卡脖子问题,自主研发和创新尤为重要,从大量采购也可以看出,行业的竞争重心或许已开始转移。
国家医保局副局长陈金甫曾表示,某种意义上讲,带量采购是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斩断原有销售模式对中国行业发展的影响,真正通过成本的比拼、质量的竞争、创新的引领,来催生中国规模化的优质发展。
有分析显示,短期来看,带量采购考验的是企业降价决心和产品线丰富程度;中长期看,未来械企的核心竞争力将集中体现在创新研发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两大方面。
根据弗锐达医疗器械咨询分析,我国本土械企经历了从简单复制到自主创新的缓慢转换。
在过去,国内自主创新很大程度上是针对外企某种附加值高、潜在市场较大的产品进行仿制,完成产品并取得一定成果后,拓展到其他领域,复制模式实现多元化。企业完成前期的产品覆盖、渠道建设等积累后,再进行真正意义的再创新。
从目前现状来看,我国一部分械企似乎已开始加快创新研发的步伐。
2020年,《中国发明与专利》杂志曾发布医疗器械行业全球专利数据,在九国两组织的专利申请量中,美国申请最多,120473件,占全球总量26.2%;中国次之,98123件,占总量21.4%;日本申请量居中国之后。
从申请趋势来看,中国先后在2011年超过日本、2015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医疗器械行业专利申请热度最高的地区,但同时也要注意,美国和日本是中国之外专利布局最密集的区域,为国内企业的产品进入设置了较高的技术壁垒。
3
多角度研发创新
2月9日,工信部发布《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征求意见稿)要求,到2025年,关键零部件及材料取得重大突破,高端医疗装备安全可靠,产品性能和质量达到国际水平,具体包括全产业链优化升级、产品体系丰富健全、新型产业生态快速发展等。
如对于监护与生命支持装备,征求意见稿显示要推动透析装备、呼吸机等产品升级换代和性能提升。
有分析显示,只有提高国产供应商的各种元器件研发水平,才能保证医疗器械的整体质量,但是实际上,目前行业中已开始出现多方面的研发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