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海盐县立医院成立,海盐人第一次告别了生病找郎中的时代。1956年,海盐县立医院更名为海盐县人民医院;上世纪70年代,海盐人熟悉的人民医院白色门诊楼投入使用;1978年,海盐县中医门诊部创办,也就是后来的县中医院;1995年,县人民医院住院大楼投入使用;1997年,县妇幼保健院成立;2012年,县人民医院搬至如今的院区,2020年,新人民医院项目破土动工。回首几十年,海盐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医疗卫生事业。今天的“百年追梦”大型融媒体新闻行动,来看第十篇报道——《海盐以蝶变之姿加快实现“优质医疗梦”》
从请郎中到15分钟医疗服务圈,从看病“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到如今的B超、螺旋CT、核磁共振等全套“高精尖”诊疗仪器……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承载着几代人的生活记忆,也见证着海盐医疗事业的高质量发展。1962年,24岁的青年内科医生鲍聪从浙江医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了海盐县人民医院工作,直到1998年退休。鲍聪从医30多年,亲眼见证了海盐医疗事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近日,记者见到了84岁的鲍聪,听他讲述30多年的从医经历。“当时医院门诊只有内科、外科、小儿科以及妇产科,内科人员加上我就两位医生、六位护士,上夜班时还要兼顾其他科室的急诊。”鲍聪清晰地记得,那时的海盐没有先进的医疗器械,医生只有听诊器、血压计、温度计,整个人民医院只有一台做透视的X光机。
“变化,要形容的话就是天翻地覆。以前遇到脑梗死患者,只能进行保守的药物治疗或者送到上级医院治疗,治疗不及时的话,死亡率、瘫痪率很高。”鲍聪说。
如今县人民医院的溶栓治疗技术能让患者在短短几小时内获得妥善治疗。该院神经内科更是成为浙江省第五批龙头学科、嘉兴市重点学科和县医学重点学科。2017年,县人民医院成立了全国首个县域卒中中心,成为全国首批12家“示范卒中防治中心”之一。“县人民医院是省内乃至国内最早开展静脉溶栓治疗的医院之一,目前,溶栓数量及质量均处于全国先进水平。现在遇到脑梗死患者,能让他们‘躺着进来,走着出去’,充分享受到现代医学的神奇疗效。”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潘文良告诉记者。
九十余载蹉跎岁月,县人民医院从一个不到15人的小医院,发展到如今占地165亩,设置床位600张,从业人员近1000人,集医疗、预防、保健等功能为一体的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成为海盐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进步的缩影。“无论是从医疗设备配置,还是医疗人才引进、医疗技术水平和诊疗能力提升等各方面,都发生了质的飞跃。”县人民医院党委书记胡浩忠说,去年,新人民医院项目开工建设,又与浙大二院开展了全面合作,相信未来该院的整体医疗服务水平将不断提高,更好地服务海盐市民。
除了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已由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全面托管,实现技术、管理、人才资源全面下沉。县妇幼保健院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等建立协作关系,今年6月底,县妇幼保健院迁建工程预计完工,全县妇幼健康事业发展将迈上新的台阶;县口腔医院、县康复护理院也与各大省市级医院建立协作关系,为百姓撑起“健康伞”,海盐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省级优质医疗卫生服务……“优质医疗梦”正在加快实现。“以前看病都是靠把脉、听诊,哪里像现在,医生水平高超,还有很多高科技医疗设备,让我们的身体健康有了更好的保障。”83岁的市民高先生在县中医院门诊大厅感慨道。
据了解,截止目前,全县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62家,卫技人员3211名,其中县级公立医院6家、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家,社区卫生服务站87家,县域内住院就诊率达90.05%,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率达67.75%,已实现了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全覆盖。同时,成立了以海盐县人民医院、海盐县中医院为医共体牵头单位的两个医疗卫生集团,稳步推进“小病在基层、大病进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医共体建设目标。此外,还积极探索“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发布全国首个中医药县域大数据,上线海盐县互联网医院平台,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医疗健康需求,“健康海盐”正大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