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更好服务市场主体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提到将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医保范围,鼓励地方通过搭建供需对接平台等为新技术、新产品提供更多应用场景。今年4月,上海市医保部门将“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等28个医疗新技术、新项目纳入了本市医保支付范围,这体现了上海对《意见》的落实,为切实减轻市民群众使用新技术、新项目的医疗费用负担而做出努力。
如今,智慧医疗机器人做手术在我国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手术机器人的巨大技术优势,让国内不少大医院都加快了引入脚步。但遗憾的是它不能纳入医保报销,一些病人受经济条件所限,只能忍痛放弃,这使得手术机器人优越性不能充分发挥。对此,今年4月,上海市医保部门将“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等28个医疗新技术、新项目纳入了本市医保支付范围,切实减轻市民群众使用新技术、新项目的医疗费用负担。目前“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医保报销范围有前列腺癌根治术、肾部分切除术、子宫全切术和直肠癌根治术4种手术。今后上海市还将根据患者临床需求、医保基金的承受能力等因素,逐步扩大可报销的手术范围。
随着人们高医疗水平需求的提升以及专家们的多次论证呼吁,各个省市政策也逐渐有所松弛,比如骨科手术机器人治疗目前已在15个省市进入收费目录,政策上的不断利好以及旺盛的市场需求,让人不禁想到互联网+医疗是否是各大医院未来的发展趋势。
政策利好:互联网+医疗纳入医保
早在去年7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更好服务市场主体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提到,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互联网医疗行业再次迎来政策利好。
《意见》指出,在保证医疗安全和质量前提下,进一步放宽互联网诊疗范围,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制定公布全国统一的互联网医疗审批标准,加快创新型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并推进临床应用。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无接触诊疗成为刚需,互联网医疗行业进入加速发展期。
事实上,近年来,各项互联网医疗利好政策频出,去年2月4日,国家卫健委发布通知,鼓励各级医疗机构借助“互联网+”开展针对新冠肺炎的网上义务咨询、居家医学观察指导等服务;去年3月2日,国家医保局、国家卫健委发布指导意见,提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2020年7月15日,13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中再次指出,要积极发展互联网医疗,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而今年4月,上海市医保部门将“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等28个医疗新技术、新项目纳入了本市医保支付范围,这也意味着这可能是各省的政策新方向。
业内人士表示,医保接入互联网医疗服务,预示该行业迎来了新的支付方,其中蕴含着新的产业变局机会。
实践:手术机器人优势明显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作为智慧医疗的一个重要成果,广泛应用于泌尿外科、普通外科、妇科、心胸外科等临床科室。相较于传统微创手术,手术机器人更加精准、精细,在手术和住院时间、减少失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恢复等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能明显提高病人术后生活质量。
比如,在前列腺癌切除上,手术机器人拥有明显优势。普通切除方法下,部分病人会丧失性功能,因为性神经极为纤细,借助普通医疗器械无法观察到,而手术机器人可以减少病人丧失的概率。 在腹腔镜下,医生只能看到黑白平面、放大两倍的图像,而手术机器人能做到3D彩色、放大10—15倍;腹腔镜手术是人手控制腔镜,手的颤抖在终端会被放大,影响手术精确性;而手术机器人由医生操作电脑控制,不存在抖动问题。
此外,机器人手术出血量大大减少,还有助于缓解日益加剧的“血荒”。以胃癌病人为例,常规手术一般需输血400毫升左右,而机器人手术一般不需要输血或只输50毫升。 国内一些企业通过避开“达芬奇机器人”等优势领域,转攻骨科、神经外科、介入手术等领域取得不错的成绩。天智航的天玑骨科机器人、柏惠维康的“睿米”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都顺利通过了第三类医疗器械审查,并且在拓宽手术机器人的功能边界上越走越远。
国内手术机器人企业细分领域治疗应用
2018年,日本同志社大学医院和佐贺大学医院等15家医院进行的胃癌手术临床试验显示,机器人内视镜手术比传统的腹腔内视镜手术的并发症要少。尝到手术机器人的甜头后,日本随即宣布将新增12种使用机器人补助的内视镜手术进入保险覆盖范围内,其中还包括胃癌、大肠癌、肺癌等手术。
后疫情时代,智慧医疗迎来新机遇
如今,医疗机器人产业发展是必然趋势。在全球人口老龄化以及未来医护人员严重缺乏的大背景下,智能化的医疗机器人将成为解决供需不平衡的最重要的解决方案。过去4年,中国的医疗机器人市场差不多增长了10倍,远高于全球平均增速。而医疗机器人市场是全球第二大机器人市场。从技术破冰到产业落地,医疗机器人的应用让外界都充满好奇。纵观国内,目前,钛米机器人、手术机器人等医疗机器人领域的企业,纷纷备战科创板;放眼海外,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发布的2020世界机器人报告显示,全球专业服务机器人的销售额增长了32%,达到112亿美元(2018-2019年),其中,医疗机器人销售额达到53亿美元,同比增长28%,创历史新高。
而在场景应用层面,疫情之下,为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传染,“机器换人”的需求被激发,医疗机器人价值凸显。在消毒、配送、隔离病房服务等领域,医疗机器人纷纷走上了防疫一线。作为硬科技领域的代表产业,创新无疑是推动机器人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每日经济新闻》提到:一个好的科技型创新公司,是着眼未来,实现用户的刚需。乔布斯的苹果手机,能够给手机市场带来一场革命,源于挖掘到用户未来的需求;医疗机器人,也将是未来长期增长的需求。
“后疫情时代”,随着医疗机构对数字化的要求剧增,智慧医疗未来的市场容量值得期待。而随着5G技术的普及,以及5G与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广泛结合,医疗行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智慧医疗将得到普及,大健康行业一片生机盎然。